是谁“谋杀了”史上最有据可依的长期风口?
9319
2018-02-24 17:04    文章来源:恒业资本
文章摘要: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很难做到,过于求速是最大的风险之一正确本身没有价值,特立独行且正确才有价值,从众大多数情况下是坑。

江一.jpg

恒业资本董事总经理江一先生

投资人观点:

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很难做到,过于求速是最大的风险之一,独立思考,不要长期投资者没做成,做成了短期投机失败者。

落后的生产工具(企业服务)已经成为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企业服务产品是靠时间、经验和堆出来的,同样的壁垒也很清晰可见,更安全,价值更高。 

哪个领域是史上最有据可依的长期风口?

先补俩知识点:

什么是风口?

所谓“风口”,通俗的讲,是指这样一部分产业或领域,他们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或拥有巨大的盈利潜力,而获得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机会。

风口其实是不可预测的,只能判断,只要能预测的风口都不是风口。

《引爆点》一书里曾经曰过20%就是个引爆点。一旦用户渗透率达到20%时,做任何事都事半功倍。比如,2005年中国的PC互联网的渗透率达到20%。中国的第二代互联网公司像58、赶集、去哪儿,基本都是在2005年左右成立的。

所以任何风口都需要有前置时间的。

哪个领域是史上最有据可依的长期风口?

答案是企业服务。

接下来我猜到有人会问,为什么企业服务是史上最有迹可循、有据可依的长期风口?对标美国投资市场,美国To C与To B板块基本持平6:4开,TO B人群规模是美国的5-8倍,但国内市场To B领域占总投资额不到2%,严重被低估,国内仍有万亿空间。目前来看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还处在婴儿期,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美国和西欧人口加起来是 11 亿,中国是 13 亿。中美 toC 市场规模是类似的,Amazon / FB / Google 和 BAT 的市值是一个量级。美国 toB 市场光 Oracle、SAP 和 Salesforce 就是 5000 亿美元的市场,另过百亿的公司如WORKDAY、OPENTABLE、SERVICENOW,市值也在200亿往上,而中国是一片空白。我个人估计中国整个 To B 所有公司市值只有这三家总和的 1/10 都不到,即 几百亿美元。但市场规模方面美国加西欧是 2500 万家企业,而中国是 2000 万家企业。

2.png3.png 所以在中国 To B 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商业价值和业务价值的洼地。因为这是每个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模块下面就有这么多的上市公司。如果美国是一个生态,那在中国就几乎就是零。

4.png

美国企业服务是三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是 30 年前企业信息化,从 70 年代,80 年代开始,包括 Oracle、SAP 和微软的兴起;

第二波浪潮是十几年开始的云计算,从 Salesforce 1999 年创立,到现在快20年,包括了 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Netsuite 等一批百亿美元量级以上的公司;

第三波浪潮是现在的刚刚起步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在企业端的应用,不过才刚看到美国在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层出不穷,收获期还需要一段时间。

而中国非常夸张的是三波压到一起,就是三年前没有人谈企业服务,没有什么人谈信息化,三年之前也没有人谈云计算,更不要说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企业端的应用,如今的中国是三波浪潮加在一起。

今天在企业服务领域非常像2001年的To C,是有极大概率会出现非常大的公司的,并且也有可能达到京东淘宝在商业零售所占的份额。

是谁“谋杀了”企业服务这个风口?

我曾是企业服务创业者和用户、去年把公司控股权卖掉转了全职投资人看企业服务+,从用户,创业公司和投资人的三重角度来看的话可能更准确些吧,

从创业者的角度:2016之后的环境完全不一样了,投资人急切的想要知道的都是你如何收支平衡,增长和GMV听也不想听。只要你能处理好增长和收支平衡,过了那个点,皆大欢喜。是募资不好募了吗?答案是否的,说是大钱谨慎,然并卵,更多的资本涌入了哪些短命风口的头部公司,看一眼共享赛道、新零售、6个月结束战斗,头部企业融资速度令人咋舌。( 隐约感觉这样是错的...)

从用户的角度:现在的产品真的迭代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求,用政治课本的一句经典的话是,落后的生产工具已经成为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从宏观来讲,必须承认的现实是,中国目前的互联网科技产业过于集中在消费级互联网领域,在企业级领域严重落后于美国与欧洲,而在与其他产业结合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差距就更大。如果中国在未来5年-10年仍沉湎于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成就,而在企业级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或信息化领域止步不前,就可能浪费在信息产业上的特殊机遇。

借助企业服务和信息科技完成农业和工业的产业转型,中国将有可能大大提升生产力。生产效率是决定一国经济长期发展速度的唯一要素,因此信企业服务及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至关重要。

从投资人的角度:一个简单的道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很难做到。

其实在企业服务这个领域,未来远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加确定,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找确定性,对那些知道如何找到确定目标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确定的长期价值无法把握,我觉得也可以洗洗睡了。

投资圈应该给企业服务更多的耐心和支持。现在的,追各种风口,哎一声先,尤其是追区块链,区块链英明神武伟大光荣,大家都很希望直接能够兵不血刃的玩一把。但ICO的那些项目99%的都是圈钱,剩下那1%认真做产品的还有99%的失败概率呢,去赌那万分之一的概率?难道投资的刚需不是避险?

在我看去中心化的最伟大英明之处就是躲避了监管。

5.jpg

希望同样英明神武的投资人们,不要长期投资者没做成,做成了短期投机失败者。

想去割别人韭菜反被别人当韭菜割了,事实证明,过于求速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我们配资时随便看了看几家一线半基金的IRR,居然我们这种傻干了十几年企业服务的业余投资人的IRR还低得多,年化20%算高,醉了。那还不如去买Google、Facebook、Apple、腾讯、阿里的股票长期持有的IRR来的高...

我也学某投资圈大佬的口气说下(在下不点名了,对不住):

“你,不要跟我说什么刚需。真正刚需的解决方案是可以盈亏的。”

我在想啊,天主教教义里的七宗罪:傲慢(Pride)、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嫉妒(Envy)、暴食(Gluttony)、淫欲(Lust)全是刚需,全能盈亏,甚至大赚。

推动新经济前行难道仅仅是个口号吗?我记得很多机构的Slogan的大概意思都是这样。

市场化的运行很容易通过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的方式带来我们不愿看到的结局,偶然与概率造就的起点落后可能造成整条产业链的系统性落后,这是市场的失效,希望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能把企业服务+这个颇具价值的领域推向好的一面。为什么Elon Musk作为投资人或者企业家(除了他比较帅以外) 最近那么火,那么的受人推崇?主要原因是不管他投的还是做的项目多样化以及每个项目都在改变着我们人类生活的世界,也有价值。

所有的解脱只能依靠积累,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着眼价值,活在未来。

我觉得大家真的应该反思一下到底何为价值,选择一家有价值而有意义的公司,多给他们一些耐心,他们会还你一个惊喜。

此文,不为追责,只为大家能真正的把眼光放在未来,为新经济提供前行的力量。

2016年是升温、2017年是寒冬也是商业化的一年,

展望2018

2018企业服务的领域比较广泛,如果非要说统一趋势的话有三点:

1、从通用到垂直。

2、从工具到效果。

3、从分散到集成。

首先,因为不一样行业逻辑不同,一套软件怎么可能匹配各种?显然不可能,所以细分领域就有很多机会。垂直赛道上,会倾向那些钱多、付费意愿高、客户相对集中,管理成熟度高的行业,比如:零售、交通、金融、都是很好的赛道。

然后,工具市场会分散,效果市场会集中,国内企业的管理成熟度不够,导致产品哪怕有优势因为执行力和管理水平的原因也会效果大大降低,所以必须得从纯工具过度到效果,才能拉动企业付费意愿。

再,目前的企业服务基本云化,但还是不够集成,也就是美国十年前的水平。这需要大家有更开放、利他的价值观,未来所有的商业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能力越强的公司,越有责任让大家共同发展,客户需要的是整体的一站式的服务。

另:AI、大数据等新技术也逐步崛起,会把之前的都升级一遍变为“企业服务+”。

(比如,CRM会从管理属性,加入很多企业数据来提供销售线索,加入效果属性。去做连接,让业务场景化,自动化、从而让很多管理工作变的简单。)

从资本的角度预测:

企业服务本就是个线性增长的市场,爆发会在后期。

他并不像To C市场那样,突然一下就指数型增长了。每年2-5倍的线性增长,可能是To B市场较正常的发展轨道。慢,稳,是本来即应该有的心理预期。

2B产品是靠时间、经验和堆出来的,同样的壁垒也很清晰可见,更安全,

价值更高。你不可能今天播种明天收获吧,种稻子也是春播秋收的。

但2018年,马太效应凸显,强者更强,大者恒大,产生不可逆的差距。不会像To C赢家通吃,但今年每个领域的第一名、第二名会更清晰可见,剩下的第3—100名可能只占10%以下的市场。资本会集中推动这个进程走的更快,企业服务的资本也会迅速集中到各个行业的头部。

总结

正确本身没有价值,特立独行且正确才有价值,从众大多数情况下是坑。

不追风口,追确实存在的价值(对社会和经济产生正面影响的价值),

保持独立思考,才是正确姿势。

前段时间看某大佬认为:投资人不能预测趋势,只能判断趋势。

我个人认为,部分对,还有一种情况是推动价值创造成为趋势。同仁们共勉。

6-.png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